四川师范大学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磅资讯】河南大学成立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172

帖子

79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9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 08: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色“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可订阅学习
河南大学官方讯息:2019年1月12日,由河南大学、河南省历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区域与国别研究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举行。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一处处长丁连普、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执行主任温冰、人民日报社前驻纽约联合国分社和印尼分社社长席来旺等领导先后致辞,来自人民日报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西北大学、聊城大学等省内外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和我校师生共计100余人参与本次会议。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牧业经济学院、洛阳师范学院等省内其他智库单位也派代表参会。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主持开幕式。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致欢迎辞。孙校长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的历史沿革,指出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需要前瞻性地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认清区域与国别形势,强化区域与国别研究。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展龙宣读了研究院成立文件,随后,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岳、河南省教育厅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徐恒振、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共同揭牌,宣布“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正式成立。

揭牌仪式结束后,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举办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有30余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内容主要涵盖区域与国别研究、“一带一路”、相关学科发展等议题。

“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是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平台,主要在整合以色列研究中心、澳洲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校内机构的基础上成立。研究院旨在以高起点、国际化的视野,整合河南大学世界史、国际政治、国际法等相关学科,建设一个学科融合、队伍一流,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功能、国际交流为一体的跨学科、综合性、创新型学术机构和高端智库,服务于国家战略、地方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发展的需要。

社科院郑州研究院讯息:
1月1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史学会、河南大学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成立暨区域与国别研究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来自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期刊的100余位学者齐聚河南大学,参加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并参与区域与国别问题的研讨。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机制工作一处处长丁连普、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执行主任温冰、人民日报社前驻纽约联合国分社和印尼分社社长席来旺、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展龙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研讨会开幕式及研究院揭牌仪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主持。

在会议的第二阶段,与会代表围绕着区域与国别建设的理论、方法、思路;地方高校如何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具体问题等展开了研讨。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思路
区域与国别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方法和思路,与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讨。孙壮志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成立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推动整个体系的建设。二是有助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三是有助于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四是有助于人才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温冰认为国别与区域研究有以下四个特征:具有学科交叉性;研究方法上,它是具有融合性建构经验;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具有中国特色,以资政服务为首要任务。

西北大学王铁铮教授提出,加强区域与国别研究要在强调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同时强调其学术性(即科学性),要有大的研究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别性,需要规律性和深层次的探究;为多学科和交叉学科提供平台,注重文献资料和数据的积累,加强资料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要有清晰地定位,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要打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应注重智库功能和学科建设的关系,推出为社会服务和国家发展服务的产品。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首先对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以美国的区域与国别研究为例,总结出美国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特点、范式以及学术贡献。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应该以国家需要为前提,以知识体系建构为目标,提倡知识产出与政策咨询并重;以专业化学术化为导向,建构跨学科体系,完善理论方法,提升学科水准;打破学科壁垒,发挥跨学科优势,实现区域与国别与人文社科的互动互补、历史视角与现状研究的相得益彰。

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从部落概念、中东部落类型以及中东国家对部落的治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部落在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中的重要性。他提出在中东区域与国别研究中的几点启示:首先,注意与中东国家的民心相通,处理好与平等型国家的部落关系。其次,要深入研究各国家各地区部落的心理结构,才能了解国家的社会深层结构。再者,要区分与政府交往和部落交往的不同,政府不等于部落。最后,加强对西亚北非国家的社会调研工作,资助具有人类学、世界史多重背景的学者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四川大学孙士海教授提出,在国别与区域的研究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学术研究与对策研究应该并重,要有政策和机制的引导,要有大局意识、前瞻性和思想性。二是明确研究领域和专攻的方向,注重专、精、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结合自身人才优势,建设结构合理的核心团队和梯队性团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陈利君研究员以云南社会科学院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的现状以及可提供的参考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国别与区域研究应该注重成果的推动、项目的申请、出访研究对象国、举办会议、加强大数据建设、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等。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主编武心波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要注重树立自身的范式、框架和理论。西方的理论范式并不是唯一的,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东方范式的出现是一种需求,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建立新的范式。此外,要紧抓历史机遇,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研究的框架。在方法上,要发展出具有特色的方法,发挥文化地缘优势以及中原特色,强调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聊城大学田肖红博士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应着眼于现实需要。在中国特色的表述下,区域与国别研究应注重学理探究和经世致用的双重作用。此外,她还强调只有扎根于基础研究,才能搞好应用研究。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既面临着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区域与国别的研究要有立体的研究框架、历史发展的坐标、世界的比较、维护国家的利益以及要具有全人类的价值。此外,还要处理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要有务实精神。《现代国际关系》主编王文峰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要追求特色发展道路,扬长避短,要从智库功能考虑。他尤其强调商务驱动对区域与国别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以企业和商业作为研究的依托和方向。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刘钢军博士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要发挥所学所长,提供服务,利用技术手段,提取信息;注重数字化平台的重要作用;加强校内资源整合、促进校级合作与国内交流,即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利用拿来主义,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学堂教授认为在推动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建设中需要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教育和人文交流。  
地方高校如何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
关于地方高校怎样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与会专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
温冰提出,地方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应该注重几点: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支撑服务建设;注重校内大融合校外大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传统优势学科,建立特色研究;突出一些小联合品牌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陈岳教授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国别区域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第二,点面结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第三,注重跨学科的协同问题,以语言、文化、历史等学科为底蕴,加强政治、经济等跨学科研究。第四,以区域与国别研究为推力,推动整个河南大学的学科建设。郑州大学谢志恒博士提出,地方高校想要更好地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应该要立足于基础研究;拓展对对象国的基本认知;注重对现有队伍的整合与培养;在加强省内、国内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交流;要以现实需要为引导,以特色为指导;要重视成果发布的多元化。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郭宏认为,地方高校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定位要更聚焦于如何服务于地方政府,并从微观层面讨论这些战略如何实施以及如何执行的问题。

《国际安全研究》杂志主编谭秀英提出,政治需求、商业需求和学术创新是国别区域研究兴起的重要原因。在关于如何建设好中原高校区域与国别研究,谭秀英提出,要注意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学科化问题,明确学术定位和研究方向;发挥特色学科优势,打造品牌效应,建议增设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比较研究;整合学科优势,打造具有中原特色的区域与国别中心;加强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注重加强与研究国的合作研究。《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提出,地方大学要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一是要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要有问题意识和情怀。二是要注重国别区域研究的学术和智库的关系,高校要以教书育人为准,以学术为基本,在中、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智库建设。三是在架构的问题上,要突出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发现自己的支柱学科,加强学术的网络建设和跨学科的研究。四是要重视资料问题建设,建立资料联盟,使得自己的资料收藏更有特色。

席来旺提出,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设要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视野下,开展区域与国别问题研究;依靠河南大学自身已有的跨学科教学研究力量,发挥河南大学向来崇尚扎实学风的优良传统;加强政府、企业和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立足于眼前,并要有中、长期的规划。《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王南提出,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建设要注意定位问题,发挥研究优势,立足于教学和知识的传播,为当地政府、党员干部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服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郭学堂教授提出,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应该注重自身特色优势,加强对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的研究,推动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的互知和交融。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寻找与国别与区域研究相关的学科新兴增长点和研究特色。在教育和人文交流方面,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孙君健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南的作用很重要。古代的河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文化和商贸枢纽,在新时期河南也是一带一路重要的节点,在此背景下,河南需要建设高水平的智库来提供智力知识。河南大学的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优良的学术传统,具有建设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条件。河南大学苗长虹教授提出,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建立是形势所趋,面临的问题也很大。研究院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科定位问题、资源整合问题、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从哲学或者思想源头上构建话语体系,在东西方都可以理解的话语下进行话语体系的构建。中信出版社总编乔卫兵提出,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建设要以河南大学的优势学科为基础,注重黄河文明与沙漠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比较研究,注重中以合作,学习、借鉴以色列的资本对技术的孵化,此外要注意对文化传播的重视以及话语权的建立。

区域与国别研究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
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兴起与“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区域与国别研究如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会学者从不同的国家和角度进行了探究。

丁连普提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库建设,近年来我国智库建设来取得长足发展。特别在2015年7月,中办、国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随后伴随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智库发展全面迈入新阶段。作为国家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别和区域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为实施新时代新型大国外交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温冰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对于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格局,推进全方位改革开放进程,都具有非常紧迫而现实的战略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非中心执行主任刘乃亚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应该服务于世界,应该注重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一带一路”与非洲有密切的联系,加强在非洲的设施联通,在非洲形成网络,以此加强推动区域与国别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提出,区域与国别研究要注重实用性,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区域与国别研究提供了指引。《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王南认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海外华侨华人很重要,并且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应把海外华侨华人纳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

西华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杨洪贵以胡布煤电项目为例,探讨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中巴经济走廊的环保问题。他认为胡布煤电项目促进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同时要注意防止有些国家以环保借口,阻碍“一带一路”的推进。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艾仁贵博士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要注重中国和以色列两国人文外交的提升。他提出两国人文外交发端于古代的丝绸之路,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历史的基础,有几个重要的依托。他提出在新时代下提升中以人文外交的举措:采取创新+人文的双头模式,以人文为基础,助推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化。
会议议程
(2019年1月12日)


08:30-09:30
研讨会开幕式及研究院揭牌仪式
主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礼刚
地点: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第一会议室
09:30-09:40
合影留念
09:40-09:50
茶 歇
09:50-12:00
“区域与国别”研讨(一)
主持人:韩志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地点: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第一会议室
高等学校如何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
陈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18年俄罗斯内政外交的总体特征及未来走向
孙壮志(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以黄河学为基础,打造国别研究与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谭秀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杂志主编)
地方大学如何做好区域与国别研究
陈志瑞(外交学院《外交评论》执行主编)
当前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
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对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几点看法
孙士海(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教授)
关于区域国别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王铁铮(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区域国别研究:美国模式及其启示
张倩红(郑州大学副校长)
自由研讨
12:00-14:00
午餐 (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一楼自助餐厅)
14:00-15:30
“区域与国别”研讨(二)
主持人:陈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地点: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第一会议室
中东区域和国别研究中的部落因素
韩志斌(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做好国别区域研究
王文峰(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杂志主编)
“一带一路”的价值理念与区域国别研究
王明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区域国别研究:立体化的框架
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
推动文明间交融,开拓国别区域研究新领域
郭学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南亚和印度洋研究中心教授)
打造区域与国别研究新范式
武心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杂志主编)
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田肖红(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地方高校建好地区国别研究中心的几点思考
谢志恒(郑州大学埃及研究中心副教授)
自由研讨
15:30-15:40
茶歇
15:40-17:30
“区域与国别”研讨(三)
主持人:杨阳(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副院长)
地点: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第一会议室
当前英国“脱欧”问题的特点、前景及未来英国外交政策走向
赵怀普(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一带一路”与中非关系
刘乃亚(中国社科院南非中心执行主任)
海外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
王南(《人民日报》主任编辑)
印太:从概念到战略
赵青海(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副主编)
印度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洋合作
时宏远(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从胡布煤电项目看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杨洪贵(西华师范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巴西研究与世界史学科建设
程晶(湖北大学巴西研究中心主任)
沙漠文明与以色列的创新性发展
乔卫兵(中信出版社总编)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以两国人文外交的提升
艾仁贵(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副教授)
自由研讨
17:30-18:00
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建设咨询会
主持人:时宏远(河南大学“黄河学者”、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参与人:全体与会代表
地点:金明校区中州颐和酒店第一会议室
往期精彩【学术新探】周亦奇 唐世平:“半负面案例比较法”与机制辨别-北约与华约的命运为何不同


【聚焦分析】陈子雷:CPTPP来了,中国将如何接招?



【国关青年说】李正萌:巴黎统筹委员会-贸易摩擦的历史镜鉴


【朝鲜半岛】董向荣:识别朝鲜半岛的安全困境与非安全困境

【IPE研究】郑宇:开放还是保护-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美国研究】左希迎:威胁流散与美国退出非对称战争

【国关青年说】王戴林:金正恩新年访华,对外释放三个信号

【国关青年说】胡泽文:Why Baluch People Say No to Investment?
小编:Jl
本资讯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河南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编辑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微信号:gggzwj 打造国际关系学 国际政治学 外交学 区域国别研究学术公益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0 14:24 , Processed in 2.73717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